长征地名故事 | 娄山关红军战斗纪念碑发表时间:2020-11-02 16:10来源:原创 “娄山关红军战斗纪念碑”位于桐梓县与汇川区交界处娄山关关口西侧,在娄山关风景区小尖山山腰处,距遵义城区约45公里。 “娄山关红军战斗纪念碑”建于1966年,碑高11米,碑座宽6米,南侧为大理石贴面,正面横刻原国防部部长张爱萍将军手书“遵义战役牺牲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”15个行草大字,碑座北侧嵌5.4米长的汉白玉浮雕,雕刻娄山关战斗中红军将领、战士、游击队员跃马横刀,攻克天险的英雄群像;碑座东侧有“娄山关战斗简介”碑文一方。碑体有两根并立的文化石巨柱,顶削为斜尖,状若两把红军刺刀直刺苍穹,又象征娄山关群峰刺天,中通一线的险峻形势;碑体二柱还蕴涵红军“二渡赤水”、再克娄山、重占遵义的军事行动。碑体二柱的上方分别嵌黑色大理石,南侧标一面,红军战旗,标志红军攻克娄山关;北侧镌刻张爱萍将军长征时作于县境的《西江月·遵义大捷》(一九三五年二月)手迹: 夺得娄山天险,直下遵义月明。 鏖战竞日老鸦岭,援敌两师丧尽。 长征首获大胜,转战历数艰辛。 欢声动地如雷鸣,远望万山纵横。
中央红军“娄山关战斗”有三次。 第一次“娄山关战斗”是中央红军占领遵义城后,红一军团二师四团团长耿飚、政委杨成武率部于1935年1月10日清晨,向娄山关发起攻击。主力沿川黔公路由南向北向娄山关正面攻击,小部队利用娄山关东边的小道迂回敌后,夹击克敌。激战两个多小时后敌溃逃桐梓县城方向,红军乘胜追击,于上午10时左右攻占桐梓县城并继续向北进占新站、松坎直至重庆綦江石壕设防拱卫遵义城,保证了“遵义会议”顺利召开。 第二次“娄山关战斗”是扎西会议后,中央红军二渡赤水回师黔北,红一团于2月24日攻占桐梓,红三军团13团25日开始由北向南向娄山关守敌发动进攻并占领娄山关的战斗。26日,红12团据守娄山关,黔敌以3团兵力反攻娄山关,红一军团一部、红10团、11团迂回包抄泗渡、板桥,击溃敌人后乘胜追击,27日、28日相继占领遵义新城、老城。28日,红三军团固守红花冈、老鸦山一带阻击中央军吴奇伟93个师、53师,红一军团穿插至忠庄铺。最终击溃敌人两个师又8个团,取得了中央红军长征第一个大胜仗“遵义战役”(也称“桐遵战役”、“遵义大捷”)。 第三次“娄山关战斗”是红三军团主力攻占娄山关后迅速南进追敌,中央纵队也由桐梓城向遵义开进,留在桐梓城担任警戒任务的干部团“上干队”肖劲光、莫文骅将警戒任务移交九军团后,于2月27日下午向娄山关开进。当时,九军团军团长罗炳辉仅率电台及警卫连至桐梓城,尾追川军蜂拥而至,罗炳辉军团长被迫退出桐梓城,在红花园与“上干队”的接应下击溃川军先头连,登上娄山关警戒。在未接到上级指令的情况下,罗炳辉将警卫连留在娄山关协助“上干队”守卫娄山关,自己仅带数人和电台赶至板桥红九军团司令部。川军不知红军虚实,加之天色已晚,打了一阵枪却不敢冒险冲关。 2月28日,罗炳辉率红九团按中央军委命令返回娄山关,肖劲光、莫文骅率“上干队”撤离娄山关,赶往遵义接替城防工作。 3月1日,罗炳辉亲自指挥红九团在前沿阵地配置了一个加强连兵力,集中十多挺轻重机枪,并超常规地平均每人配置了十多个手榴弹迎候川军;工兵连在通往桐梓的干道和主要岔道上埋没了地雷,同时要求必须将川敌进到20公尺内才准射击,以提高命中率。上午10时左右,驻桐梓川军潘文华部约四个团经红花园向娄山关发动进攻,由于罗炳辉军团长的有效布置和指挥,川军遭到迎头痛击,在手榴弹和地雷的爆炸声和红军战士近距离的射击中伤亡惨重,毙敌百余,敌后续部队再不敢前进,双方处于僵持状态。 3月4日,坚守娄山关3天的红九团奉命撤离娄山关并向绥阳方向警戒,由红七团接防,红八团在板桥至黑神庙一线机动。3月5日,红九军团各部交替撤离娄山关板桥一带,娄山关防守战结束。 这次娄山关防守战,对于保卫“遵义战役”的胜利和中央纵队驻地遵义城北部防线的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。 目前,“娄山关红军战斗纪念碑”已成为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、贵州省党史、国防、廉政等教育基地。
文章分类:
推荐阅读
|